错觉,每个人都会有,有些错觉影响不大,可以置之不理。
但在招商引资中,错觉可能会把地区和企业推向巨坑。
招商能力错觉、城市错觉、项目错觉等,看似“欣欣向荣”的背后,有可能存在着“深不见底”的陷阱。
错觉1
别人行,我们一定行
前两年,合肥的产投招商模式“战绩赫赫”。
一时间,“合肥现象”得到了密集轰炸式的宣传,不少地区开始学习“以投带引”的模式。
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,我们能看到其中一些地区的效果并不如预期,甚至“斥巨资”引进的企业“半路夭折”。
这个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?
有个词叫做“幸存者偏差”,指的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。
大致意思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,却没有关注筛选的过程,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。
大家只看了合肥产投的风光,却没有看到前路的“血流成河”的惨痛案例。
2016年底,N市与一汽车制造公司共同宣布,投资100亿在当地建厂。但截至2020年6月,此公司董事长回美国、高管陆续离职,预期的美好前景被画上句号。
2017年,H市与一汽车制造公司共同宣布,投资115亿元建立工厂和“汽车小镇”项目。但项目翻车来得很突然,没有技术研发,只有各种“高大上”的PPT。
当年计划建设的2700亩土地,如今只留下一地鸡毛。
上述案例都发生在经济实力相对强劲的地区,试想,如果此类“豪赌”惨案发生在,一个财政收入只有数十亿的小城,城市也许就会处于长期困境之中。
招商引资切忌盲从,保持好当地的“温饱”是基础,其次才是利用资本去招商。
同时要注意,大项目有可能是“假大空”,小项目不一定是“炮灰”。
适合自身、顺应时代、大小兼顾,这些招商要点不仅适用于资本招商,其他新型招商方式也是如此。
错觉2
产业火,企业一定火
房地产、互联网、新能源汽车等等,数十年间,市场上涌现了多个“红极一时”的热门产业。
如今锂电池、元宇宙、预制菜等产业,成为了产业新秀,产业规模正处于迅速扩张的时期。
中国市场是最容易将蓝海变成红海的地方,尤其是面对一些本身行业壁垒不高的产业,千军万马冲进来,挡都挡不住。
然而,产业越火,地方招商越需要保持冷静。
市场缺什么,政府补什么。否则有可能出现,潮水一退,资源浪费的情况。
枣庄,原本是一座血液里流淌着“煤”的城市,虽然没有丰富的锂矿资源,但枣庄却掌握了锂电池质量标准的话语权。
这是因为,枣庄在谋求产业升级转型的过程中,巧妙地向锂电池组成中的隔膜,以及检验检测领域发力,成为锂电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。
枣庄便是抓住了市场关键空白部分,迅速发展,最终在锂电池这个正火热发展的产业中,占领一席之地,成功踏上地方产业升级转型的快车道。
招商引资和市场趋势密不可分,有时市场冷,政府需要热一点,但有时市场冷,政府反而要热一些。
错觉3
广撒网,就会有收获
当前,产业园区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承接载体,各地为了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,各类产业园区得到了快速发展。甚至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,基于此,招商人员肩上的担子更重了。
为了提高招商效率,“精准招商”成为地域园区提及最多的关键词之一。
- 紧扣当地和大区域内整体产业布局,集聚产业链招商;
- 打造承接产业发展的特色园区载体,用载体吸引项目聚集;
- 明确招商重点,不仅要瞄准龙头企业,也要重视中小企业,两头并重;
-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、加大创新扶持力度,投入创新载体,吸引人才;
- 最后便是强化项目信息源的捕捉和遴选。
招商网络招商端,则是一个能实现招商人员精准筛选、高效对接项目的线上平台。
如今,一键拨通企业电话的功能全新上线,招商人员可以化被动为主动,再也不用苦苦等待企业回复消息了。
在招商网络招商端上对接企业,更加精准、效率更高、速度更快!
错觉4
大城市,就有好项目
不少三四线的城市,提到招商引资,会认为去北上广深驻点是必然的。
但大城市的企业,真的挖得走吗?
近些年,北方城市为了推动经济发展,派出招商小分队驻扎长三角、珠三角各个城市,学习先进经验、驻点招商为当地输血等等。
招商政策的优惠力度丝毫不输南方城市,但为什么效果总是不明显,招商引资的压力依旧很大呢?
大家印象当中,是不是都会认为南方的地价比较贵,北方的比较便宜。
然而事实是,南方确实会比北方贵,但也相差无几。
对企业来说,客户、上下游、员工的迁移的时间与财力成本,远远高于土地费用。
最终的局面只会是,好企业,经济强市不放,人家也不来;效益差、产业地段的企业,在经济强市生存不下去,只能换地方,看看靠其他地区政府的扶持,能不能“起死回生”延续生存。
对于三四线城市来说,需要先想清楚,企业为什么不来,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产业、资源特点去制定完备的方案与政策。
有时,招商引资急不得,着急的后果可能就是引进的企业缺乏成长性、容易夭折。
“打铁还需自身硬”,终有一天能引得凤凰来。
错觉5
企业来,就是好机会
深圳原副市长曾说过:凡是天天找市长,向政府要政策的企业,没有几个最终成功的。
如今,企业投资选址需求,无非是因为企业战略布局规划、地区产业聚集度、生产要素成本最小化等。
如果,招商时遇到主动送上门,并且只关心政策优惠的企业,招商人员需要保持警惕质疑的态度。
毕竟,华为、宁德时代、比亚迪等诸多龙头企业,基本都不是通过政策输血发展起来的。
可以说在市场竞争中壮大的企业,越成长,竞争力越强;然而要靠政策扶持的企业,有可能会逐渐变成“巨婴”。
以往“企业找政策”的模式,正在转变为“政策找企业”。
这也是各地方将惠企政策真正及时、精准惠及市场主体的重要手段。
来源:招商网络
展开